top of page

【性味歸經】味辛、苦,性微温。归肾、膀胱经。

【功效】祛风除湿,通痹止痛。

【主治】风寒湿痹,腰膝疼痛,少阴伏风头痛,风寒挟湿头痛。

【禁忌】阴虚血燥者慎服,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。一切虚风类中,咸非独活所宜。

 

【医书记载】

《本经》:"主风寒所击,金疮止痛,奔豚,痫痓,女子疝瘕。"

《别录》:"治诸风,百节痛风无久新者。"

《药性论》:"治中诸风湿冷,奔喘逆气,皮肌苦痒,手足挛痛,劳损,主风毒齿痛。"

《医学启源》:"主治秘要云:能燥湿,苦头眩目运,非此不能除。"

  张元素:"散痈疽败血。"

  李杲:"治风寒湿痹,酸痛不仁,诸风掉眩,头项难伸。"

  王好古:"去肾间风邪,搜肝风,泻肝气,治项强腰脊痛。"

《滇南本草》:"表汗,治两胁、面寒疼痛。"

《本草通玄》:"治失音不语,手足不随,口眼歪斜,目赤肤痒。"

《本草正》:"理下焦风湿,两足痛痹,湿痒拘挛。"

 

【前辈释药】

《汤液本草》:"独活,治足少阴伏风,而不治太阳,故两足寒湿,浑不能动止,非此不能治。"

 

《本草经疏》:"独活,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,金疮为风寒之所袭击,则血气壅而不行,故其痛愈甚,独活之苦甘辛温,能辟风寒,邪散则肌表安和,气血流通,故其痛自止也。奔豚者,肾之积,肾经为风寒乘虚客之,则成奔豚,此药本入足少阴,故治奔豚。痫与痊皆风邪之所成也,风去则痫痓自愈矣。女子疝瘕者,寒湿乘虚中肾家所致也,苦能燥湿,温能辟寒,辛能发散,寒湿去而肾脏安,故主女子疝瘕,及疗诸贼风、百节痛风无久新也。"

 

《本草汇言》:"独活,善行血分,祛风行湿散寒之药也。凡病风之证,如头项不能俯仰,腰膝不能屈伸,或痹痛难行,麻木不用,皆风与寒之所致,暑与湿之所伤也;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,活动气血,祛散寒邪,故《本草》言能散脚气,化奔豚,疗疝瘕,消痈肿,治贼风百节攻痛,定少阴寒郁头疼,意在此矣。"

 

《药品化义》:"独活,能宣通气道,自顶至膝,以散肾经伏风,凡颈项难舒,臀腿疼痛,两足痿痹,不能动移,非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