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性味归经】甘,寒。归肺、肝、肾经。
【功用】退热除蒸,凉血除蒸、清肺降火
【主治】阴虚潮热,骨蒸盗汗,肺热咳喘,吐血,衄血,血淋,消渴,高血压,痈肿,恶疮。
【宜忌】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【医书记载】
《本经》:"主五内邪气,热中消渴,周痹。"
《别录》:"主风湿,下胸胁气,客热头痛,补内伤大劳嘘吸,坚筋,强阴,利大小肠,耐寒暑。"
《药性论》:"细锉,面拌熟煮吞之,主治肾家风。"
《食疗本草》:"去骨热消渴。"
《本草别说》:"治金疮。"
李杲:"治在表无定之风邪,传尸有汗之骨蒸。"
王好古:"泻肾火,降肺中伏火,去胞中火,退热,补正气。"
《日用本草》:"治上膈吐血;煎汤漱口,止齿血,治骨槽风。"
《纲目》:"去下焦肝肾虚热。"
《本草述》:"主治虚劳发热,往来寒热,诸见血证,鼻衄,咳嗽血,咳嗽、喘,消瘅,中风,眩晕,痉痼,腰痛,行痹,脚气,水肿,虚烦,悸,健忘,小便不通,赤白浊。"
【前辈释药】
李杲:四物汤内加地骨皮、牡丹皮,治妇人骨蒸最妙。地骨皮治足少阴、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。
《纲目》:枸杞之滋益不独子,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。但根、苗、子之气味稍殊,而主治亦未必无别。盖其苗乃天精,苦甘而凉,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;根乃地骨,甘淡而寒,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,此皆三焦气分之药,所谓热淫于内,泻以甘寒也。至于子则甘平而润,性滋而补,不能退热,止能补肾润肺,生精益气,此乃平补之药,所谓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也。分而用之,则各有所主,兼而用之,则一举两得。世人但知用黄芩、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,黄柏、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,谓之补阴降火,久服致伤元气,而不知枸杞、地骨,甘寒平补,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,惜哉!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,屡有殊功,人所未喻者。
《本草汇言》:王绍隆云,骨中火热为眚,煎熬真阴,以地中之骨皮,甘寒清润,不泥不滞,非地黄、麦冬同流。
《本草正》:地骨皮,枸杞根也,南者苦味轻,微有甘辛,北者大苦性劣,入药惟南者为佳。其性辛寒,善入血分,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。此物凉而不峻,可理虚劳,气轻而辛,故亦清肺。
top of page